监管想压非标规模,地方想压成本,信托不想担责任,城投想继续借,各退一步就成这样了,产品至今还没事,胆大随便上,保守先观望。
近期江苏浙江非标政信信托市场,已经被定融置换非标信托产品占领了,市场上有99%的产品都是定融置换的信托产品,在合同里面白纸黑字有写清楚,这个产品一旦暴雷了,万一发生到期融资方担保方不给钱,那信托公司原则上是不会帮客户去要钱的,他会原状返还把信托财产转让给受益人代表(委托人代表),以后客户想要钱,你要自己去问委托人代表要钱,
委托人代表一般是融资方担保方本地的一家经营型国企,是一个皮包公司,他天然的就跟融资方担保方穿一条裤子,你找他要钱,效果可想而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对于信托公司来讲,监管一直要求信托公司压降非标融资产品的额度,之前是说要不超过50%,非标融资类产品的信托余额,不能超过信托总资产规模的50%,越少越好,最好是你就不要接这个业务,很多有些信托公司确实是一毛钱的非标融资类的产品都没有了,他主要就做2-3个点左右的债券池子产品,或者做通道类的事务管理类的信托产品,他不担责任啊,没有风险包袱,
还在做非标融资类信托产品的信托公司呢,也在一直压降规模,产品也比以前少很多了,从信托公司的角度,监管逼他,不能像以前那样发很多非标融资类的产品了,从供应层面,产品就越来越少了,
从城投的角度来讲呢,地方一直要求城投压降融资成本,最好是花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这个要求是好的,但是落实的时候,还是要看具体情况的,
你像经济非常发达的全国都很认可的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南京这些地方的城投,他要压降融资成本没问题,你给四点几五个点,照样很多金主愿意来买你,如果是苏中苏北的盐城泰州比如,你想要四点几五个点出来融资,那市场上的客户不认啊,
原先人家都知道你是什么底细,你原先6个点7个点,那客户觉得这个收益还可以,买你,你现在想四点几5个点出来借钱,客户觉得你这个你这个资质很一般呐,你这个四点几,那我不如去买苏南呢,那我为什么要买你苏中苏北呢?
这就导致苏中苏北的城投,他也想压降融资成本,但是呢收益给低了客户不来呀,不交钱那客户不交钱,你融不到资,你就算成本定两个点三个点一个点有什么意义呢?你把钱融不到啊,所以啊那就双方各退一步,就不发这种高成本的非标融资类产品了,替换成这种定融置换的非标信托产品,
这种产品,对于信托公司和城投它两方面它都能交差,
对于信托公司来讲,他合同里面已经有写清楚了哈,这个是由委托人代表有受益人代表的,出了事情之后,跟信托公司没关系,原则上来讲信托公司是可以不用帮客户去问融资方担保方要钱的,到期之后客户你自己要钱你自己去问委托人代表协商,
对于城投平台来讲呢,如果把成本给太低了,客户不来呀,如果给太高了,那又不符合地方压降融资成本的这么一个要求,那怎么办呢?那就发成定融置换的非标信托产品,这样给地方交差,就说我们现在没有发行普通的非标了哈,我们这个是定融置换的,我们这个是委托由委托人代表的哈,我们这个跟原先的传统非标政信信托产品不一样的哈,还能把钱融到位,
对于这样定融置换产品占领江苏非标政信信托市场这种情况,广大客户们他到底怎么选呢?胆子大的客户,他就哪个收益高就买哪个,你只要是融资方担保方交易对手是江苏的城投平台,那你就是政信信托产品,哪个收益高那就买哪个,他不管你交易结构里面是非标,永续债权,定融置换,他不管,他只认准交易对手只要是城投,那就上,谁给的高那就买谁的,尽管他知道这个东西是定融置换,但是看在收益的份上,还是会买的,
比较保守的客户,可能就对于这种合同条款就有点怕,短期之内想先观望一下,
这两种情况,不管怎么选,那都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钱始终是在客户自己的口袋里面,他想怎么投,他就怎么投,反正到目前为止,江浙这些政信信托产品,他确实都还没有出过什么问题,至今都是100%正常兑付或者提前兑付的,你不管是传统非标,永续债权,定融置换,那人家都是正常兑付了,至今都是没有出过任何问题的,目前市场情况,确实对那些胆子大的客户比较有利一些。
——end——
相关阅读:政信信托最重要的是区域要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