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市场化主体是怎么回事?

城投市场化主体是怎么回事,对非标政信安全性有什么影响?他是城投在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城投会转型成市场化主体,最终成为普通经营性国企,上车非标政信信托最关键是区域,暂未找到市场化主体影响非标政信信托安全性的案例

他是城投在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有些朋友在非标政信信托产品交易对手里看到了,有的交易对手他虽然也是城投,但是后面有个括号叫做市场化经营主体,这种情况是怎么回事?

我们用一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片产业园区、工业园,他要先修道路、桥梁,修桥铺路,建基础设施。这个时候当地就会把订单指派给城投,让他来接这个工程。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城投接了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他跟当地绑定的非常深,那么它是一个纯粹的城投。

随着工程逐步推进过程中,这条路、这个桥、工业园总归有修好的时候,有完工的时候。你不可能一直建下去,永远不竣工,那不一直浪费钱吗?所以随着工程的结束,地区发展走上正轨,城投接到的地方基建订单就会越来越少。那么这个时候呢,城投这帮人他也要维持生活,他们就需要接一些市场化的一些业务,比如说房地产、贸易、进出口,或者挖煤、挖矿这些市场化竞争程度非常高的一些业务,非垄断性的一些业务,非公益化的一些业务。

这个时候,城投他既有原先当地还有给他一点点的基建业务订单,同时大部分的营业收入、大部分的业务来源都是做市场化的一些房地产、进出口、挖煤、挖矿这些业务。这个时候他的身份就从一个纯粹的城投变成了一个城投市场化经营主体。它是建于纯粹的城投和普通的经营性国企中间的这么一个状态。

随着当地经济越来越好,配套越来越成熟,后续可能地方就没有基建业务给到城投了。这个时候城投的所有的业务他就全部做市场化的一些业务了,比如刚刚聊的房地产、贸易、进出口这些业务。这个时候这个城投就从一个城投市场化主体转型成了一个普通的经营性国企,他就跟城投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了。

所以我们从一个地区的开发建设、它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过程,我们就会发现,最开始的时候是有纯粹的城投,后续它就慢慢的转型成普通的经营性国企了。市场化经营主体呢,正是它的一个中间转型状态。

这种城投市场化经营主体,它对我们非标政信信托产品的安全性影响怎么样?理论上来讲,如果是同一个区域的情况下,纯粹的城投那肯定要比市场化主体要更加牛皮一点,因为他跟当地绑定的会更加深一点,他会得到当地的在资金、资产上面的更加充分的一个支持力度。

在实践当中你会发现,选择非标政信信托产品的第一要素还是要先认准区域。比如说我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这四个省,他所有的城投出来卖的所有的非标政信信托产品,至今没有出过任何问题。就算他交易对手不是纯粹的城投,他是一个市场化经营主体的一个城投,那么他发的这些产品至今也没有出过任何问题,都是100%正常兑付或者提前兑付的。

那如果区域换成了云贵或者陕西这些地方,就算他是纯粹的城投,100%的城投,没有市场化经营主体,他发的一些非标政信信托产品,你也不敢轻易的买。道理就在这里。选择非标政信信托产品的时候,要先看区域靠谱了,再来考虑它是一个纯粹的城投,还是一个城投(市场化经营主体)。

——end——

相关阅读:

真实案例:溢价买入城投债券,遇提前兑付,或亏10%

城投点心债美元债的收益是否固定?

城投与国企的区别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